苏派两位老一辈盆景艺术家

乌镇兰苑

2012-07-13

一位是周瘦鹃先生。

周瘦鹃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,翻译家和园艺专家,吴县人,先以写作鸣世,继以盆景成家.1916年--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,<<申报>>,<<新闻报>>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,后来感慨国事日非,文笔不济于世,乃投笔毁砚,迁居苏州辟建周家花园,经营"紫罗兰庵",广蓄古今树花文玩,亲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,终年陶醉其间,自比陶渊明,林和靖.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较大精力从事园艺工作.     在周瘦鹃莳养的众多花木钟,他特别偏爱紫罗兰.买宅苏州时,他之所以不惜以多年心血换来的钱,出高价买下园地,就是因爲在旧有园地上种有一丛丛的紫罗兰.他对梅花也有著特殊的爱好,他不光在园中土山上遍植梅树,建造梅屋,而且用一切与梅花有关的古玩,书画,窗,几等来装饰梅屋.朋友们誉爲"小香雪海".他自己也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自喻,做诗云:"冷艳幽香入梦闲,红苞绿萼簇回环.此间亦有巢居阁,不羡逋仙一角山."

    周瘦鹃作爲一名园艺大家,不仅对花花草草感情笃深,对于盆景也有著特别的爱好.他钟情于此,用自己的心裁来创作,仿古人的名画来制作,辛勤耕耘,不仅制作了许多珍贵的盆景精品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而且根据自己经验所得撰写了<<盆栽趣味>>一书,成爲建国以来我国最早介绍盆景历史和制作方法的专著.周瘦鹃先生制作盆景反对矫揉造作,力求自然.他在吸取明,清苏州盆景艺术精华的基础上,对苏派的传统技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.他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突破了苏州盆景"六台三托一顶"的模式,重视师法自然,讲究诗情画意.采用"以剪爲主,以扎爲辅"以及"粗扎细剪"的方法制作树桩盆景.使苏派盆景的面目焕然一新,以清秀古雅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,他不愧爲苏派盆景艺术的奠基人之一.

    风格:秉承“画意入盆”的苏州盆景艺术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至,常常依照古今人的名画来制作盆景,求其有诗情画意。苏派盆景文人气息浓郁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
    **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追授予“中国盆景艺术大师”的称号。

(周瘦鹃爲盆景取名----    已故著名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不仅盆景作得好,而且名字也取得妙。 周瘦鹃先生的作品,大多都有个“图”字,如《饮马图》、《鹤听琴图》、《竹趣图》、《半窗晴翠图》、《枫雅集图》、《听松图》、《梅月图》、《孤山放鹤图》、《归樵图》等,此例举不胜举。原来,周先生把动剪子、扎棕丝,提高到了与画家作画的水准上。盆景也是一幅优美的画!怎样成爲制作盆景的高手,周先生就曾说过:“平时,要经常地观摩古今名画”是不可缺少的。 )

本文为转载《中华盆景网》

相关阅读
查看全部|只看楼主评论10阅读1496

乌镇兰苑皇家院士

本帖最后由 乌镇兰苑 于 2012-7-13 19:54 编辑

第二位是朱子安先生

1902—1996.12,常熟人。自幼隨父親來到蘇州,在虎丘一花農家打工;1916—1924年,在無錫耀明電氣公司做花工;十年回蘇後,與父親一起開荒,以栽培花木,制作盆景爲業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 朱子安的盆景不受傳統“六台三托一頂”等造型的束縛,根據樹樁形態確定其造型,自然新穎,20實際30年代初在滬甯線同行中初露鋒芒;40年代初,與周瘦鵑結識,並常去幫助整理盆景,研討技藝,成爲摯友,他從中增長了文化藝術修養。1956年,經周瘦鵑介紹參加園林工作,專事盆景。他采用從山野挖取經人工多年砍伐而成的樹樁爲素材,改變過去用小樹培養盆景的方法,走出了一條發展盆景的捷徑。他繼承傳統,用棕絲攀紮,采取粗紮細剪技法;在造型上,枝片設置的多少、大小依樁形而變異,作到結頂自然,減少了人工痕迹,使其千姿百態,形成了蘇州樁景古樸典雅,蒼勁自然的特色,成爲蘇州盆景流派風格的主要創始人。他的作品在曆屆江蘇省、全國盆景評比展覽中獲得最高獎,如圓柏《秦漢遺韻》、錦松《蒼幹嶙峋》、榔榆《龍楸》等,享譽國內外。

     

    **九月,國家建設部授予“中國盆景大師”榮譽稱號。

2012-07-13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