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巧克力

西门熊猫

2014-07-31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8-1 12:31 编辑

  看多了中国古代文人吟诵植物花草的诗句,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,写的最多最美的不是描绘牡丹兰花梅花的,反而是一种树,它就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梧桐树.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上百句还写得不错的.时间跨越上千年,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古代古典文学诗歌史.

  成书于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的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;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梧桐树开始与传说中的神鸟凤凰扯上关系,古人认为公的是凤,母的为凰,推测梧桐也是,梧为公,桐为母.从现在植物学的角度讲,其实人家梧桐树是雌雄同体,不分公母的.民间谚语:“栽下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。”成语也说"良禽择木而栖",梧桐树成了凤凰豪宅首选,坐实了它的高贵身份.

  梧桐被强制分成公母,也能引申出至死不渝的爱情,虽然这个象征意义到了唐宋以后就不多见.汉代乐府民歌《孔雀东南飞》“东西植松柏,左右种梧桐。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仰头相向鸣,夜夜达五更。”凤凰不来,雁形目鸭科的鸳鸯也可以在梧桐树上谈情说爱.

   

  高贵的东西数量少,大都"空虚寂寞冷",粘上这货的一般都表达了这个意思. 唐初书法家虞世南《蝉》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”到处都是,搞得人耳鸣,压根不喝"清露"喝梧桐树汁液的知了一瞬间变清流.

  唐宋时期,梧桐的意像开始逐渐定格,完成了从出身高贵到孤愁离索的转变.一写梧桐往往还捎带着月亮啊,毛毛雨啊,冷空气啊,老树枝子啊,组团烘托气氛,好多出自名家之手,平心而论,写的不错,堪称千古名句.比如:

人烟寒橘柚,秋色老梧桐。  李白<<秋登宣城谢眺北楼>>

香稻啄余鹦鹉粒,碧梧栖老凤凰枝  杜甫《秋兴八首》

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白居易<<长恨歌》

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正苦。一叶叶,一声声,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《更漏子》

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李煜<<相见欢>>

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苏轼<<声声慢>>

  翻翻李清照的<<漱玉词>>,发现这个生在北方的女知识分子似乎对南方的梧桐特别痴迷.

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、愁字了得。<<卜算子>>

清露晨流,新桐初引,多少游春意!<<念奴娇>>  

草际鸣蛩,惊落梧桐。正人间、天上愁浓。<<行香子>>

寒日萧萧上琐窗,梧桐应恨夜来霜。《鹧鸪天》

  梧桐是我国南方原生树种,不耐寒,长江以北有但少见.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考证,从公元1200 年到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,是天朝气候的第四个温暖期。李清照的出生地是济南章丘,当时当地到底有没有不好说,反正金兵入主中原后,40多岁的她南迁到了江浙杭州一带,丧夫再婚离婚,内心的愁苦都投射到诗歌里的意像中.梧桐树身形高大疏朗,圣洁优雅,南方比较常见,秋天早早的就落叶,想起同样早逝的老公赵明诚,触景生情.

  梧桐树皮绿色或灰绿色,又叫青桐,树皮可造绳索,所以也叫桐麻.梧桐树叶子大如猪耳朵,种子可榨油,为优质木材,古人特别看重,尤其在做古琴上.<<后汉书》卷六十下〈<蔡邕列传下>〉:吴人有烧桐以爨者,邕闻火烈之声,知其良木,因请而裁为琴,果有美音,而其尾犹焦,故时人名曰“僬尾琴”焉。焦桐也成了好琴的象征.

查看全部14次评分记录>>

相关阅读
查看全部|只看楼主评论191阅读12463

西门熊猫版主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7-31 21:49 编辑

梧桐树是梧桐科的科长,可惜这一科特征复杂多样,乔木,灌木,草本,藤本都有,虽有五六十个属,但好多属种的归属问题争议极大,随时可能叛逃到别的科属中.那就只好说点儿靠谱的,科长肯定没错,同样的可可属的可可树也没啥问题,更具世界意义.

   

  可可树是原产南美洲的热带乔木,老干粗枝上直接开花结果,典型的热带林木的繁衍方式.核果椭圆形,内有三四十粒乳白色种子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可可豆.在西班牙人发现美洲之前,当地的玛雅人已经知道可可豆的用处,都叫它xocolatl,"苦水"的意思.英文为chocolate,我国南方也叫朱古力,现在以叫巧克力的居多.

   

  巧克力最早是作为有苦味的饮料呈献给世人的.把可可豆发酵烘干碾碎,加些作料矫正一下它的苦味.最早加当地的辣椒,玉米粉或其他香料,传入欧洲后又加糖或肉桂等其他香料.巧克力饮品先是在西班牙,法国,意大利等国上流社会传播,1706年,据传喜欢"奇技淫巧"的康熙皇帝成了第一个喝巧克力的中国人.50年后,巧克力进入美国,19世纪初,荷兰人将可可豆分离成可可脂和可可粉,为固化巧克力奠定了基础.随后往里加奶粉的,加果仁的,各种口味的纷纷出现,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庞大规模.不单纯粹的巧克力,就连蛋糕,冰激凌,糖果都有它的身影.

  可可豆本身营养丰富,巧克力由于混杂了各种其他营养物质,成了更加高能的食品.黑巧克力是其中最接近可可豆本身口味的,代可可脂的是最假的巧克力,完全没有可可豆成分,纯粹植物油制成忽悠嘴的,含反式脂肪酸,便宜但坑人,没事别买.一块巧克力的好坏可以从天然的可可液,可可脂含量判断,大于17%的都还算不错,购买时要注意.

  时至今日,全球化的资源优化使非洲,东南亚地区成了全世界的可可豆主产区,欧洲是推广发展区,一棵来自南美的小黑豆经由各色人种的传播推向了全世界,带来了一场味觉的传奇.

质量好的尤其是可可脂含量高的巧克力吃点并不上火,相反的还能保护心脏,补充能量. 怕就怕吃多了或者是吃的是假货.在东南亚地区,有一种梧桐科苹婆属叫胖大海的植物倒是能降火.取它的种子泡水喝,润肺通便,不过体寒者慎用.

  常常乱想,我们先人没巧克力吃,看见梧桐引发联想无数.现在我们享受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口福,有着梧桐科植物给予的双重恩惠,却不单写不出来,有的连是什么都不知道.得到太多可能就不再专注,著名巧克力广告词说:只溶于口不溶于手"也许能溶于心才是关键.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7-31 21:30 编辑

谁才是真正的梧桐树?

梧桐在天朝是个俗名,可以大概指三种不同科属的植物.

第一种是最正宗的梧桐科梧桐,天朝自古就有.

第二种指的是玄参科泡桐树.

第三种说的是法国梧桐.

共同点是都是落叶乔木,叶子比较大.泡桐 梧桐都是优质木材.

不同点是分别来自完全不同的科属,花果差别巨大.梧桐泡桐天朝原产,法国梧桐是舶来品.正宗梧桐比较怕冷,泡桐法国梧桐比较耐寒.这里面泡桐的花最好看,北方较多.梧桐大多分布在南方,而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种的哪都是.

(图为玄参科泡桐树)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7-31 21:46 编辑

(转)全球的巧克力历史---大事记

  

  

  600年 — 「Xocoati」

  

    巧克力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已经诞生。要数最先懂得利用可可的民族,可追溯至七世纪的马雅族人。他们利用可可豆制成一种饮料,在宗 教 仪式中饮用,名为「Xocoati」或「chacau haa」。

  

  1200年 — 天堂之树

  

    马雅帝国崩溃后,托尔特克人继续培植可可树,并称之为「天堂之树」,而可可豆亦成为一种货币单位,适用於整个中美洲。阿兹特克人亦非常重视可可树,认为可可树赐给他们智慧和力量。

  

  1502年 — 长在树上的银子

  

    虽说是哥伦布首先发现可可树,但实际上是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最先发现可可豆原来是「长在树上的银子」。1513年,西班牙人Hernando de Oviedo y Valdez告诉别人他用了100粒可可豆买一个奴隶。

  

  1519年 — 一试倾心

  

    1519年4月,当西班牙征服者Herman Cortes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登岸时,墨西哥皇帝Moctezuma以为是羽蛇神按传说预言从大海中回到墨西哥。所以Moctezuma皇帝热情款待这位「羽蛇神」,并且言听计从,接受西班牙统治,更将可可种植园进贡给他。Moctezuma把略带苦味但他深信具催  情作用的巧克力饮料介绍给Cortes,Cortes即时被「种银」的想法深深吸引。

  

  1528年 — 甜美之路

  

    Cortes带着可可豆和泡制巧克力的工具回到西班牙,程序记载於1530年撰写的史记内:「取30粒可可豆,注入1夸脱(即1/4加仑)水,然后加热并辗成粉末。再加入一种橙红色的天然色素和香料调匀。」其后,西班牙人将种植甘蔗的技巧引入墨西哥,而在传统哥伦比亚烹调法中加入糖和云呢拿的构思,令巧克力能够风靡全欧洲每一颗心。

  

  1606年 — 声名远播

  

    虽然起初被西班牙王室小心奕奕看守着,但巧克力最终亦能排除万难,辗转流传到Spanish Netherlands (即现时的比利时)。意大利商人Anton Carlettie成功打破了西班牙培植可可树和买卖可可豆的垄断局面,将珍贵的可可豆传入意大利,而「Ciccolattieri」亦很快能够融汇贯通泡制巧克力的艺术。

  

  1615年 — 缔结良缘

  

    年轻貌美的西班牙公主Anne of Austria带同她对巧克力的热爱进入法国王宫,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八世。其后路易十四的妃子Marie-Therese of Austria亦仿效,据说她心目中只有两个爱人,就是国王和巧克力。凡尔赛更立例规定只有上流社会才可享受这人间极品,他们所饮用的巧克力非常浓和起泡的。

  

  1657年 — 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

  

    全球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伦敦隆重开业。由於当时的可可豆非常昂贵,唯独最富有的上流人士才可以品得到。但随着可可豆价格逐渐回落,这类巧克力茶座纷纷开业,成行成市,甚至开始取代咖啡店、茶室和酒吧。

  

  1671年 — 「Praline 果仁糖」的起源

  

    Plessis-Praslin公爵的厨师不小心把煮融了的糖浆倒在杏仁碎片上,公爵品过这款意外之作后赞不绝口,并以自己的名称命名。Praline果仁糖就是这样诞生:在杏仁或去壳果仁上倒入焦糖,然后辗碎即成。其后,比利时巧克力制造商将制法加以改良,将Praline放入小饼乾中间,然后在外层蘸满巧克力。

  

  1674年 — 首款巧克力美食

  

    正当全欧洲仍然将巧克力视为极品饮料之际,英国的甜品师傅已开始发挥创意,将可可粉加入蛋糕当中,这是全球首款利用巧克力烹调的美食。另一款新创意在十七世纪末出现,继而於十八世纪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在法国兴起,就是巧克力糖。法国人将巧克力糖放入精致的糖果罐中随身携带,方便随时享用。

  

  1697年 — 由比利时布鲁塞尔流传到瑞士苏黎世

  

    当时的比利时已经成为享负盛名的巧克力中心。苏黎世市长在比利时发现了这款人间极品,决定将巧克力引入瑞士,怎料此举竟然带来了深远而美妙的影响。

  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7-31 21:46 编辑

 1704年 — 普鲁士向人民徵收巧克力税

    十七世纪末,巧克力进口到德国,大受人民欢迎。但普鲁士国王Frederic一世勒令徵收入口税,巧克力亦未能获免。

  1711年 —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巧克力

  

    国王查理六世将皇宫由西班牙马德里迁到维也纳,当然亦带同他心爱的巧克力到奥地利了。

  

  1712年 — 衣锦还乡

  

    巧克力在十八世纪初终於衣锦还乡,回到北美洲。短短十数年间,波士顿已竖立色彩缤纷的广告牌,宣传欧洲进口的巧克力。

  

  1746年 — 巧克力天空的一片云

  

    供应巧克力饮料的茶座依然大行其道。在1720年左右,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尤以调制巧克力饮料的技巧远近驰名。但要数对巧克力味道带来大突破,则非英国莫属了。1746年,一群巧克力爱好者创立首个巧克力俱乐部,并且构思以牛奶代替水冲调巧克力。

  

  1778年 — 工业革命如火如荼

  

    法国人Doret发明了一部机器,代替人手磨可可豆和搅拌巧克力浆。1780年,一位企业家在 Bayonne开始用机器生产巧克力。有赖十九世纪的工业发明,我们今天才能享受到美味的优质巧克力。制造优质巧克力必须经过叁个步骤:彻底洗净精选的可可豆,烘焙可可豆以带出香味,以及磨碎可可豆和糖( 造牛奶巧克力的话便要加入牛奶)。每个过程必须一丝不苟。

  

  1819年 — 瑞士出产黄金砖

  

    苏黎世市长从布鲁塞尔引入巧克力后122年,Francois Louis Cailler在莱蒙湖畔开设全瑞士首家巧克力厂,生产出历史上第一块巧克力砖。

  

  1847年 — 英国带头闯出新路向

  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我是不是该叫那个谁来看看.嘻嘻@夜雨疏桐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[url=][/url]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[url=][/url]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[url=][/url]

2014-07-31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[url=][/url]

2014-07-31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