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植名词解释(转)

一笑无忧

2015-11-19

1、名词解释——扣水

  扣水是在花卉生长过程中,不浇水或少浇水以限制其营养生长,使养分得到积累,而利于花芽分化形成花蕾。如栽培三角梅、梅花(碧桃、菊花、茉莉、冬珊瑚、佛手、橘子类等)在新梢长到20厘米左右时,开始“扣水”,也就是2 -3天不浇水,植株因缺水,顶端叶片开始呈萎焉状态,才少量浇水,使叶片复原,反复2-3次后,枝条顶端生长抑制,使得养分集中,促成花芽分化。

  2、名词解释——回水

  回水是指在头一天晚上施肥后,第二天早上必须再浇一次清水。它可以促进根系吸收肥分,免受肥害。因前天晚上施的肥经过一个晚上的渗透,肥分浓度过大,不但不易使根系吸收而且还会烧苗。浇了“回水”后,稀释土中的肥分,有利根系吸收。(较适用于以下花卉:西(国)鹃、君子兰、山茶、白兰、茉莉、珠兰、含笑等)

  3、名词解释——拦腰水

  “拦腰水”也叫“半截水”,是指盆土“上湿下干”,即上半段湿润,下半段干燥。由于土壤排水不畅导致盆土积水,浇下的水不能从盆孔漏出。

  4、名词解释——硬水和软水

  水按照含盐分的状况分为硬水和软水,软水是指水的硬度低于8度的水;硬水是指水的硬度高于8度的水,含盐量较高。浇水应以不含盐分的软水为宜

  5、名词解释——见干见湿

  对于一些喜湿润的花卉如杜鹃、山茶、含笑、栀子、米兰等,就要按“见干见湿”的原则浇水,见栽培介质表层发白时就浇水,浇至湿润即可。要做到盆土不可长时间过干或过湿,保持“润”即可。

  6、名词解释——干透浇透

 对于兰花、腊梅、天竺葵等喜干怕涝的盆花,就要按“干透浇透”原则浇水。要当栽培介质干了,才能浇水。“浇透”就是不要浇“拦腰水”,要使盆土上下全部浇湿透。如浇不透则根系将吸不到水,就会影响其生长。

  7、名词解释——宁干勿湿

  对于五针松、黑松和旱生植物,就要按“宁干勿湿”的原则浇水,要干透了才可浇水,切不可积水。

  8、名词解释——土壤湿度

  通常用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表示。花卉生长所需要的水分,主要是从土壤中吸取,因此土壤湿度一般以田间持水量的60-70%为宜。

  9、名词解释——田间持水量

  田间土壤有一个最大的持水能力,这个指标统称为田间持水量,其值为25%左右,这是一个土壤持水能力的极限值。

  10、名词解释——空气湿度

  空气湿度的大小,常用空气相对湿度百分数来表示。一天中,午后最高气温时,空气相对湿度最小,清晨最大。

  一般花卉所需要的空气湿度大致在65-70%左右,而干旱及沙漠气候的植物远低于此。温室花卉、热带观叶植物和热带兰等有气生根的种类,以及蕨类植物等喜湿植物,需要的空气湿度大致在70-80%左右。

  11、名词解释——空气干旱

  空气干旱:由于空气干旱,花卉体内的水分大量蒸腾。此时,土壤缺水将会引起植株水分失调而暂时萎焉,但不会死。

  12、名词解释——土壤干旱

  土壤干旱:大气干旱常引起土壤干旱。土壤长期支出水分,又无及时补充,不能供应花卉所需的水分,导致枯萎死亡。

  13、名词解释——涝害

  由于土壤排水不畅,积水过多,空气不能进入土壤,日久会引起植株窒息而死亡。

  ※ 培养土&介质篇

  ※[1、名词解释——容重

  直单位体积介质的质量。反映介质的疏松、紧实程度,容重大表示介质过于紧实,透水、透气性差;容重过小表示过于疏松,植株不易站稳。

  2、名词解释——总孔隙度

  介质持水孔隙和透气孔隙的总和,已相当于介质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。

  3、名词解释——ph值

  ph值:酸碱度的指示。PH7表示碱性。PH值超过6.5时多数植物对铁、硼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就会下降,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缺素症。

  4、名词解释——EC值

  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,通常用毫西门子(mS)表示。水培营养液必须是无污染的低电导度营养液,要保证植物得到全面合理营养的同时,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溶解氧。因为在同一压力、温度下,营养液中溶解氧水平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减低。

  5、名词解释——碱度

  一种理解是水能够中和酸类物质(H+)的能力,也即缓冲能力。有溶解的HCO3-、CO32-和OH-总量决定。另一种理解就像水中的石灰,碱度越高,PH值就上升的越快。

  6、名词解释——质地

  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,就形成了不同的土质。

  7、名词解释——持水量

  土壤在排水去重力水后所能保持的水分含量。

  8、名词解释——孔隙

  指由于重力水排掉后所留下的大孔隙,通常也叫通气孔隙。

  9、名词解释——碳氮比

  指有机介质中碳和氮的相对比值。当碳氮比高时,大多数氮将被土壤微生物所吸收。

  10、名词解释——CEC

  是表示土壤吸收保存养分离子,不被水分淋洗,释放养分供给植物生长的能力。

11、名词解释——沙土、沙壤土、壤土、粘土

  沙土:一种以沙粒为主的土壤。沙土通气透水,宜于发芽出苗,但保肥力差,易受干旱,本身养分少。以施有机肥为主,化肥不宜多施。

  沙壤土:一种含沙粒多,含细土少的土壤。一般湿时能成球状,但球面不平,干土块易压碎。这种土壤土质松散,通气透水,宜于耕作,但保肥保水力差。施肥以有机肥为主,对施化肥以勤施、少施为原则。

  壤土:一种土性良好的沙粘含量适宜的土壤。其特性是松而不散,粘而不便,既通气透水,又保水保肥,且肥力高,适合种植于各种植物。

  粘土:粘土含量占绝对优势,而含沙量很少的土壤。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,含植物所需养分较多,但通气透水性差,土块大,不易耕作。

  12、名词解释——河沙、海沙

  河沙:从淡水湖中或山区浅沟中挖来的沙,一般不带盐碱性,可拌入土中种植花卉,或作为扦插的介质。

  海沙:是从海滩上挖取来的,由于海水冲洗,使其略带盐碱性,可用清水冲洗后,拌入土中种植花卉也行。

  13、 名词解释——酸性土、碱性土

  土壤酸碱度,是衡量土壤中酸碱含量多少的一句术语。PH值小于7的为酸性土,PH值大于7的为碱性土。

  PH值3-4:强酸性;PH值5:酸性;PH值6:弱酸性;PH值7:中性;

  PH值8:弱碱性;PH值9:碱性;PH值10-11:强碱性。

  14、 名词解释——腐殖质

  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,是完全腐烂经微生物分解了的动、植物残体,具有适度的粘结性,能使粘土疏松,砂土粘结。腐殖质本身含有多种养分,有较强的吸收性,能提高土壤保肥、保水性能,也能缓冲土壤酸碱变化,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生长。

  15、名词解释——腐叶土

  是指由落叶堆积腐熟所形成的有机物质。腐叶土松软,具有通气好、排水好重量轻的特点是盆栽培养土中优良种。一般不直接使用,混合于其他土壤可良土质,使土壤彭松有利于植物生长。

  16、名词解释——菜园土

  农村用于种蔬菜的土(包括庭院、绿地内种植乔木的表层土),这种土团粒结构好,较肥沃,排水性良好,适合多种花卉栽培。

  17、名词解释——泥炭土

  也叫草炭、泥炭。是苔藓和水生植物埋藏地下未完全腐烂分解的植物体。呈酸性反应,富含有机质,可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。泥炭土本身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不多,但含有大量的纤维和腐殖酸,吸收肥料和保水的能力较强。

  18、名词解释——腐草土

  是杂草、槁杆等物掺入土粪等堆积的腐烂而成的土壤。含有多年长效的营养成分,用来栽培多年生植物。

  19、名词解释——木质土

  又称“树粪”。是枯枝和木屑腐烂后的产物,性质结构与腐叶土相似,呈酸性,轻松,但缺乏营养物质,适宜种植蟹爪兰、石斛等。

  20、名词解释——山泥

  由阔叶林多年落叶层积腐朽而成。通气透水,保肥、保水性好。适宜种兰花和君子兰。

  21、名词解释——兰花泥

  又叫黑山土,色黑,质轻为上。适合种杜鹃、山茶、竹子等。

  22、名词解释——甘蔗渣

  多用在热带地区,具有高碳氮比,必须加入氮,才能满足微生物迅速分解的需要。具有很高的持水量,在容器中分解迅速,容易致密,造成通气和排水不良,很少使用。

  23、名词解释——树皮

  松树皮和硬木树皮,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,能高部分代替泥炭作为盆栽介质。

  24、名词解释——木屑

  木屑和树皮又类似的性质,但较容易分解沉积,而过于致密不易干燥。

  25、名词解释——刨花

  刨花在组成上和木屑近似,只是个体较大些,可以提供更高的通气性。

  26、名词解释——谷壳

  具有良好的排水、通气性,也不会影响混合介质原来的ph值、可溶性盐并能抗分解,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。但在使用前须要进行蒸煮,以杀死病原菌。

  27、名词解释——焦糖

  是谷壳经炭化处理而成的无土介质,ph呈微碱性,但经几次浇水后可显中性,吸收养分能力较差,但和等量的泥炭混合做育苗盆栽介质,能取得满意效果。

  28、名词解释——珍珠岩、蛭石、陶粒

  29、名词解释——水苔

  水苔顾名思义就是将苔藓类植物的纤维予以加工制造而成,由于其吸水性良好像极了海绵体,且其纤维状物理特性不易散开,因此常与蛇木屑搭配使用来栽培兰科植物,以弥补蛇木屑养分不易附着、施肥不易的缺点;此外,尤其适合用来将植株固定在较不平坦之处,例如许多造景人士便常将兰花种植在树干上,此时以水苔及绳子将其固定是最适当不过的。

相关阅读
查看全部|只看楼主评论9阅读1136

一笑无忧花坛院士

温度篇

  ※1、名词解释——春化

  指一、二年生种子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,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。这个发育时段称为春化阶段。

  2、名词解释——气温

  是指在百叶箱内,温度表的球部离地面1.5米处,所测的温度值。

  3、名词解释——三基点温度

  花卉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温度称作生物学温度,可用三个温度指标来表示。生物学最低温度是开始生长和发育的下限温度;生物学最适温度是维持生命最适宜及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温度;生物学最高温度是维持生命能忍受的上限温度。

  4、名词解释——有效积温

  每种花卉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。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,它才能生长发育。这个对花卉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,称作有效积温。花卉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。

  5、名词解释——霜冻

  在生长期中,气温降到或小于0度时,造成植物细胞间隙结冰,如果气温回升快,细胞来不及吸取蒸发掉的水分,造成植株脱水或死亡现象。

  6、名词解释——寒害

  气温在0度以上,但低于花卉当时生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最低温度,引起它的省力活动障碍,使细胞原生质的生命力降低,根的吸收能力衰退,出现嫩枝和叶片萎焉等现象。

2015-11-19回复

一笑无忧花坛院士

※光照篇

  ※1、名词解释——太阳光谱

  太阳光中对花卉影响最大的是可见光、紫外线和红外线等三部分。

  2、名词解释——可见光

  是花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,太阳光经三棱镜分成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色,组成光带,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,而绿光几乎全被反射,故叶呈绿色。

  3、名词解释——紫外线

  是紫光以外的不可见光,不能透过普通玻璃。其中波长+较长部分,能促进种子发芽,果实成熟,并有利于花朵着色。而波长较短的部分能抑制花卉徒长,又能杀死病菌,从而提高种子发芽率。

  4、名词解释——红外线

  是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光。它是一种热线,可觉察它的存在。它被地面吸收转变为热能,能增高地温和气温,提供花卉所需要的热量。

  5、名词解释——长日照花卉

  每天日照时间需要在12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的花卉。在春夏季开花的花卉,多属于长日照花卉,如鸢尾、凤仙花等。

  6、名词解释——短日照花卉

  在每天日照时间少于12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的花卉。在夏季长日照的环境下只能生长,不能进行花芽分化,入秋之后,当日照减少到10-11小时后才开始进行花芽分化。如一品红、菊花、八仙花等。

  7、名词解释——中日照花卉

  其花芽形成对白天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的花卉。它们对光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反应,只要温度合适,一年四季均可开花。如月季、马蹄莲、百日草等。

  8、名词解释——光照强度

  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。简称照度,单位勒克斯(Lax)。

  9、名词解释——直射光

  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。

  10、名词解释——散射光

  是阳光经过空气分子、尘埃和水滴等物质后,自天空漫射到地面上的光。

  11、名词解释——阳性花卉

  一般在较强的光照下,才能生长健壮。不然会导致枝条细软,叶淡,且不开花。如月季、一品红、扶桑等。

  12、名词解释——阴性花卉

  一般在荫蔽度50%以上的弱光情况下,才能正常生长发育。如秋海棠、蕨类、龟背等。

  13、名词解释——中性花卉

  与光线强弱无关,均能生长发育。如苏铁、天门冬等。

2015-11-19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