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熊猫原创)杨柳依依

西门熊猫

2014-10-10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10-10 15:11 编辑

杨柳科属种比较简单,只有杨属,柳属,和比较少见的钻天柳属.钻天柳属的生物学特征介于杨属与柳属之间,我国东北及远东地区有零星分布,喜水超级耐寒,可惜比其他两属生命力差些,现在是珍贵稀有濒危树种,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.

  

  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将杨柳科划入金虎尾目后,将原来属于大风子科的合并到这里,属种由现在的3属一下子扩展到57属,由此可见现在分类法还不是最终版本,以后可能还有变化.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多一份对植物的热爱,无论怎么分,都是对大自然的尊敬和膜拜.

  杨柳科植物属于非常古老的物种,从它们植株分公母上就能看出端倪.花是毛毛虫般的葇荑花序.无蜜腺,靠风力传播下一代. 杨柳科植物都是灌木或高大乔木,生长速度极快,且极易杂交,在北温带分布非常最广泛,占领了出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大陆,(南极洲啥高等植物都没有,就不提了)

  杨柳科植物生命力都极其强悍,举个极端的例子.胡杨是杨柳科杨属高大落叶乔木.小时候嫩叶如柳,长大了叶子回归杨树的宽卵形或心形叶,落叶前叶色转黄,灿若黄金.胡杨树上攻45度高温,下探零下四十度低温,水来了在水里呆着,水走了就用超级发达的根系维持植株所需的水分.它还耐寒、耐旱、耐盐碱、抗风沙.可惜就这样,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,内陆河上游修建大量水库,导致下游胡杨无水可用,造成大面积死亡,据测算已不足过去分布面积的三分之一,令人唏嘘不已.

  南北朝贾思勰<<齐民要术>>"凡屋材,松柏为上,白杨次之,榆为下也。"相比松柏,杨树生长速度快,过去北方老百姓盖房首选木材.现在也是封沙育林的优势树种.杨树在北方寒冬来临之时,树叶全部脱落,形如枯死,古人见之不禁有悲戚之思,陶渊明<<拟挽歌辞>>"荒草何茫茫,白杨亦萧萧。"李白《上留田行》"悲风四边来,肠断白杨声。"都是在烘托秋冬之际肃杀的气氛.<<水浒传>>里更狠,"第四十六回"漫漫青草,满目尽是荒坟。袅袅白杨,回首多应乱冢。"直接把杨树种在乱坟岗,更加的凄凉.  

查看全部12次评分记录>>

相关阅读

秋分写冷词

乌龙茶馆阅读3981评论3

盖闲章

乌龙茶馆阅读3101评论10

落日与晚风

乌龙茶馆阅读2582评论8

冬至披萨

乌龙茶馆阅读1384评论12

查看全部|只看楼主评论401阅读15992

西门熊猫版主

本帖最后由 郑腾作用 于 2014-10-10 21:23 编辑

  相对来讲,柳树的意象还好一些, 柳树枝比挺拔直立的杨树枝娇柔抚媚,更容易入诗.诗人们直接白描就产生了好多名句.首先有一个带头歌颂的.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"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.然后产生了一大堆后来者.
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(韩雄《寒食》)
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(杜甫:《绝句》)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(刘禹锡:《竹枝词》)
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(韩愈: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》)
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(陆游:《游山西村》)

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(志南:《绝句》)

   柳字自古发音就和留住的留同音,在交通欠发达的古代社会,别离往往意味着以后再也见不到.所以文学作品里尤其唐诗宋词里送别的诗特别多,而柳树充当了最好的道具,其实要走,偏要折柳相赠,表达一种留恋和不舍,感伤和别离.
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(李白: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

渭城朝雨悒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(王维:《送元二使安西》)

落桦寂寂啼山鸟,杨柳青青渡水人.(王维《寒食记汜上作》)
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(王之涣:《凉州词》)

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 (李白《忆秦娥》作者有争议)

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”(李白《劳劳亭》)
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(李白: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

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(柳永《雨霖铃》)

红酥手,黄滕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(陆游:《钗头凤》)
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(欧阳修《生查子》)

   也有嫌衬托都不过瘾的,直接把柳树当成主角来说事儿.比如最家喻户晓的.

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(咏柳   贺知章)

    还有些不太有名但还写的不错的.

青青一树伤心色,曾入几人离恨中。 为近都门多送别,长条折尽减春风。(青门柳 白居易)

不见江头三四日,桥边杨柳老金丝。 岸南岸北往来渡,带雨带烟深浅枝。...... (临川见新柳 崔橹)

数树新开翠影齐,倚风情态被春迷。 依依故国樊川恨,半掩村桥半拂溪。(柳 杜牧)

一笼金线拂弯桥,几被儿童损细腰。 无奈灵和标格在,春来依旧褭长条。(柳 韩偓)

曾逐东风拂舞筵,乐游春苑断肠天。 如何肯到清秋日,已带斜阳又带蝉。(柳 李商隐)

半烟半雨江桥畔,映杏映桃山路中。 会得离人无限意,千丝万絮惹春风。(柳 郑谷)

   在我国古代,关于柳的文章,诗词多到完全可以编数十本书.更有行动者,宋苏轼就在西湖边鼓捣出西湖十景之首——“苏堤春晓".古代的济南更是"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".清代山东淄博人,鬼狐小说家蒲松龄也在家周围种植柳树,自号柳泉居士.看出是种沉浸到骨子里的全民意识,不是个人行为.唐·杜甫《严中丞枉驾见过》诗:“元戎小队出郊炯,问柳寻花到野处。” 本指春景,可惜被后代的旧小说用残,成了狎妓的代名词,好歹不是个主流.

  《战国策》惠子曰:“必善事左右。夫杨,横树之即生,倒树之即生,折而树之又生"  俗语曰“有意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简直就是死不了. 陶潜在<<五柳先生传>>里自况,"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"是人的风格,也是这科植物的风格,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”固然在说人,也可以倒过来说物.老子《道德经·二十八章》: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所有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都包含在这里了.

2014-10-10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2014-10-10回复

王小末版主

先顶帖子慢慢看

2014-10-10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以下胡杨树

2014-10-10回复

蓝雪儿大院士

{:3_289:}偶来啦,先留名

2014-10-10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2014-10-10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2014-10-10回复

紫藤秋水资深院士

我也来了,等大片。。。。

2014-10-10回复

西门熊猫版主

2014-10-10回复